双相障碍 有抑郁也有天才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4-13
【导 读】有一种精神病患者,时而像抑郁症一样郁郁寡欢,时而像躁狂症一样脾气暴躁,它就是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今年中国启动了“倾听你,读懂你,中国双相筛查日公众宣传活动。”两位权威精神病学专家指出,双相障碍发病率并

  有一种精神病患者,时而像抑郁症一样郁郁寡欢,时而像躁狂症一样脾气暴躁,它就是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今年中国启动了“倾听你,读懂你,中国双相筛查日公众宣传活动。”两位权威精神病学专家指出,双相障碍发病率并不低,危害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抑郁症还大。

  双相障碍被称为“天才病”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全球双相障碍的发病率为1%~2%,最高可达5%。在轻躁狂发作时,患者通常思维活跃,创造力被激发,即使休息很少,也不觉得疲倦。一些患上双相障碍的领导,轻躁狂发作时会带着员工加班加点,并且点子特多,经常把大家都累趴下了。梵高、达·芬奇、柴可夫斯基、海明威等知名人物均曾被双相障碍困扰,所以它也被称“天才病”。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患上双相障碍是件好事。双相障碍有4种发作形式: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其中,创造力较强的轻躁狂发作时间只占约6%,超过70%的时间是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时,思维也敏捷,但快到难以集中注意力,以致出现“嘴跟不上脑子”,说出的话支离破碎,体现不出太多创造力。比如音乐家罗伯特·舒曼一生中有两个创作高峰,都发生在轻躁狂发作时期。当患者由轻躁狂状态转为抑郁发作时,由于情绪落差大,因此,其自杀率比抑郁症患者还高。公开数据显示,双相障碍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10倍,有11%~19%的患者自杀身亡。舒曼最终的结局就是在疯人院绝食自杀。

  双相障碍常被误诊为抑郁

  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15~25岁,少数患者更早或更晚发病。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而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85%)。

  双相障碍的损害非常大,体现在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和高共病率。超过90%的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据统计,双相障碍患者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一生中平均发病20~30次,寿命缩短10年,丧失工作能力的时间大概为15年。

  双相障碍误诊率很高。欧美国家统计显示,双相障碍从首次出现症状到被确诊,平均需要7~10年,至少有1/3的患者需要10年以上,有60%的患者被误诊为抑郁症。因此,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成为关键,重点是对轻躁狂及躁狂发作的重视与识别。

  轻躁狂和躁狂发作特点

  轻躁狂的临床诊断符合下面几点:持续至少4天的心境高涨、情绪增强和活动增多,觉得身体和精神活动富有效率;社交活动增多、话多,与人过分熟悉、性欲增强、睡眠减少等;易激怒、行为鲁莽。

  躁狂发作的诊断要点有: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异常并持续情感高涨或易激怒,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自负,不能听取一点反对意见,因细小琐事而大发雷霆;思维加快或夸大,表现为思维活跃并难以约束,话多且语速快,严重者出现思维奔逸,飘忽不定;意志行为增强、生理作息混乱,常表现为患者的计划增多,并往往伴有盲目、不切实际的成分,精力旺盛,睡眠需求减少或根本不睡觉等;患者伴有精神病症状,常见的有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及关系等,幻觉相对少且短暂。

  此外,双相障碍患者的发作形式常具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初冬(10~11月)为抑郁发作,夏季(5~7月)出现躁狂发作。这也提示家属,春季时要注意患者有无情绪异常高涨的倾向,深秋、初冬有无情绪低落的趋势,以便及时就诊。

  综合治疗很重要

  双相障碍易误诊、诊疗率低,患者极为痛苦,需要医生和社会的关注。其治疗需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目前,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强调综合治疗原则。双相障碍的药物选择比抑郁症复杂得多,一定要遵医嘱规律服药。心理治疗、运动、情绪调节都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国外研究发现,运动对双相障碍治疗的贡献高达20%~30%。

  (本讲座由本报记者张杰整理)

标签:
看了又看
  • 超八成居民缺全谷物营养早餐不能少谷类

    超八成居民缺全谷物营养早餐不能少谷类

    研究表明,在饮食中正确搭配全谷物食品,对健康至关重要,而精细有余、粗粮不足是当前我国居民膳食在谷物摄入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超过80%的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不足,其中约40%的中国居民不吃杂粮、16%...

    健康饮食
    2017年05月22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