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了耳科疾病最重要的是护理工作,因为如果不能注意卫生就会导致耳科疾病严重。在众多的耳部疾病当中,外耳道炎是常见的一种。这和我们都喜欢用手指头抠耳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习惯极其容易把细菌带入耳朵中,细菌滋生,进而产生疾病。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勤洗手,讲究个人卫生。
首先,由于外耳道炎病发突然迅速。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稀薄分泌物,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遮蔽鼓膜,引起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并出现全身不适。慢性外耳道炎病程长,多有耳痒、少量稀脓、听力轻度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会出血;鼓膜可混浊、增厚、标志不清。
那么,它们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呢?首先,对于急性来说要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痂皮,促使干燥。急性期,全身可应用抗生素如甲烯土霉素05g,口服,每日3次,以控制感染。耳痛剧烈者可服用镇痛剂如去痛片,每次1~2片。局部治疗可用5%~8%醋酸铝小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嘱患者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硝酸银液涂布;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涂敷局部。中药可用耳炎灵(见外耳道疖肿)小纱条湿敷局部,促使愈合。慢性期,局部用皮炎平软膏涂敷或中药耳炎灵小纱条湿敷效果较好;若外耳道增厚、粗糙,可用中药紫归油(紫草、当归各等份,麻油适量,药入油中煎炸,待药成黑黄色时,下火,候凉备用。功用活血润肌,消肿止痒,适用于外耳道炎、外耳湿疹之局部皮肤粗糙、增厚者)涂敷。
专家在文章当中介绍的护理措施并不是适合于外耳道炎疾病的所有症状。具体采用哪种方法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来确定。除了治疗方法意外,患者也要在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发面进行合理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