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岁的孩子按理说应该已经度过了尿床的年龄段,可要是还出现尿床的情况,这往往让家长和孩子都挺困扰的,那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
一、生理发育因素
(一)神经系统发育迟缓
10多岁孩子的身体虽然在不断成长,但部分孩子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相对迟缓的情况。要知道,人体的排尿功能是受神经系统精细调控的,就好比一个复杂的“指挥系统”。正常情况下,当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神经会及时发出信号,让人产生尿意,然后能自主控制憋尿或者去合适的地方排尿。但如果神经系统发育慢了几步,可能就会出现信号传递不及时或者对排尿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在睡梦中不能及时察觉到膀胱满了,就容易出现尿床的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可能在孩子比较疲惫、睡眠过深的时候更明显,因为此时神经系统更是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难以有效履行调控排尿的职责。
(二)膀胱功能异常
膀胱就如同一个储存尿液的“容器”,其功能正常与否也和尿床息息相关。有些孩子的膀胱容量可能比同龄孩子小,稍微有点尿液积攒就会产生强烈的尿意,难以像膀胱容量正常的孩子那样可以储存一定量的尿液到早上醒来再排尿。另外,还有部分孩子膀胱的收缩功能不稳定,该收缩的时候可能过度收缩,导致尿液不受控制地排出,哪怕孩子本想憋住尿,也容易因为膀胱的异常收缩而出现尿床情况,尤其是在夜间睡眠期间,肌肉放松,这种膀胱功能的问题就更容易被暴露出来。
二、心理及情绪因素
(一)精神压力过大
10多岁的孩子正处在学业等各方面压力开始增大的阶段,比如面临学习上激烈的竞争、考试压力,或者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出现一些小摩擦等情况。这些压力和不良情绪如果长期积累,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甚至在睡梦中也会出现应激反应。当孩子心里负担重的时候,可能会在梦里回到那些紧张的场景中,进而放松了对排尿的控制,出现尿床现象。就像有的孩子在面临重大考试前,晚上就容易尿床,这就是精神压力在“捣乱”。
(二)情绪波动与心理创伤
突然遭遇一些生活中的变故,像亲人生病、家庭环境变化等,都会让孩子的情绪产生较大波动。孩子的内心往往是敏感且脆弱的,这些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他们的行为。有的孩子可能白天还强装镇定,但到了晚上睡觉时,情绪的影响就会通过尿床这种方式表现出来,仿佛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口,反映出孩子内心仍处于不安、焦虑的状态。
三、生活习惯及其他因素
(一)睡前饮水习惯不佳
如果孩子在睡前养成了大量饮水的习惯,那夜间膀胱的负担就会加重。10多岁的孩子肾脏功能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一下子摄入过多水分,肾脏来不及快速代谢,膀胱就会快速充盈,增加尿床的风险。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在睡前喝一大杯牛奶或者吃很多水分含量高的水果,又没有提前上厕所排尿的习惯,那夜里很可能就会尿床了。
(二)遗传因素影响
尿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倘若家族中有亲属在小时候有尿床情况持续较久的病史,那孩子出现尿床的概率也会相对高一些。这可能是因为遗传基因中某些影响了神经系统发育或者膀胱功能的部分,使得孩子更容易出现类似的排尿控制问题,当然,这只是一种概率因素,并不是绝对的。
(三)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
人体内有抗利尿激素来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它可以帮助减少尿液的产生,让尿液浓缩。但有些10多岁尿床的孩子,可能存在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者分泌节律紊乱的情况。特别是在夜间,正常情况下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减少夜尿量,可如果孩子分泌异常,夜间尿液产生还是较多,就容易导致尿床,即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和膀胱功能没有明显问题,这个因素也可能单独作用引发尿床。
总之,10多岁孩子尿床可能是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长要耐心寻找原因,帮助孩子改善这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