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孩子16岁之后可以好吗?儿科医生谢玉明解读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03
【导 读】抽动症孩子16岁之后是否可以好起来不能一概而论,受心理、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综合施策,持续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康复。

在儿童发育过程中,抽动症是一种较为常见且让家长颇为担忧的病症。许多家长都关心着自家患抽动症的孩子到了16岁之后能否好转,为此,我们特意邀请到儿科医生谢玉明来为大家进行专业解读。

一、抽动症的基本情况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时期,以一个或多个部位不自主、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如频繁眨眼、挤眉、吸鼻、噘嘴等面部抽动,还有耸肩、摇头、扭颈等颈部及肩部抽动,以及甩手、踢腿等四肢抽动,部分孩子还可能伴有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声、哼声等。

二、16岁之后抽动症的转归情况

谢玉明医生指出,抽动症孩子16岁之后的恢复情况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部分孩子在青春期前后,随着大脑发育逐渐完善,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抽动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比如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抽动症状较为严重,频繁地做各种动作,但到了初中尤其是高中阶段,发现其抽动发作的频率越来越低,直至基本不再出现明显的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的神经功能逐步趋于稳定,使得原本失衡的神经调控得到了改善。

然而,也有一部分孩子即使到了16岁之后,抽动症依然会持续存在,只是症状可能会较童年期有所变化。比如从原来简单的运动性抽动发展为更复杂的组合式抽动,或者并发一些其他的情绪、行为问题。这往往与孩子长期承受的心理压力、生活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神经生理特点有关。

三、影响16岁之后抽动症恢复的因素

  1. 心理因素:进入青春期后,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增大,人际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很容易诱发或者加重抽动症。例如,面临高考等重要考试时,有抽动症病史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担心成绩而压力过大,导致抽动症状复发或者加剧。相反,那些心态比较平和、能够良好应对生活压力的孩子,抽动症好转的可能性就更大。

  2. 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以及适度的运动对于抽动症孩子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16岁之后的孩子如果经常熬夜,沉迷于电子设备,或者饮食不均衡,缺乏必要的营养,都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不利于抽动症的康复。而保持充足睡眠、坚持适量运动以及摄入富含营养食物的孩子,身体机能相对较好,更有助于缓解抽动症状。

  3. 家庭环境: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家长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耐心和关爱,鼓励孩子积极面对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因为抽动症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负担就会相对较小,对抽动症的恢复也更为有利。反之,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争吵或者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的家庭环境,可能会使孩子的抽动症持续甚至恶化。

四、16岁之后抽动症的治疗与应对

即使到了16岁抽动症仍未完全痊愈,也并非无计可施。谢玉明医生建议,首先要继续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可以帮助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缓解抽动症状,但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以防出现副作用。同时,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能够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的方法,减少因心理因素导致的抽动发作。

此外,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生活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逐步克服抽动症带来的困扰,让他们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总之,抽动症孩子16岁之后是否可以好起来不能一概而论,受心理、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综合施策,持续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康复。

看了又看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