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小孩抽动症该怎么治疗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03
【导 读】多发性小孩抽动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中医辅助治疗以及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症状,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孩子被确诊为多发性小孩抽动症时,家长往往忧心忡忡,但其实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多数孩子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下面就来详细讲讲具体该如何治疗。

一、就医确诊与评估

首先,要带孩子到正规的儿童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儿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就诊。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孩子的症状表现、发病时间、频率等情况,比如是先出现运动性抽动还是发声性抽动,症状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减轻等。同时,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查看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抽动症状的疾病,像脑部肿瘤、舞蹈病等。还可能会借助一些检查手段,如脑电图检查,看看大脑的电活动是否存在异常;必要时也可能会做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二、药物治疗

  1. 氟哌啶醇:它是治疗多发性小孩抽动症的常用药物之一。通过调节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平衡,对抽动症状起到抑制作用。不过,它有一定的副作用,常见的有嗜睡、乏力,孩子可能会总是无精打采、想睡觉的样子,还可能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比如肌肉僵硬、震颤等,表现为手脚不灵活、面部表情有点呆板等。所以用药时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出现的副作用,慢慢调整剂量,并且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状态,定期复诊。

  2. 硫必利: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相对来说副作用可能比氟哌啶醇稍轻一些,尤其是锥体外系反应方面。它同样能调节神经递质,缓解抽动症状。不过,部分孩子服用后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的反应,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所以一般建议饭后服用,这样可以减少对肠胃的刺激,让孩子能更好地耐受药物。

  3. 可乐定:这个药除了能改善抽动症状外,对于伴有情绪不稳定、焦虑的孩子效果较好。它可以让孩子的情绪更平稳,减少因为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导致的抽动发作。但可乐定可能会引起口干、头晕等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孩子的血压等情况,因为极少数情况下它可能会对血压有一定影响。

三、心理治疗

  1. 行为疗法:家长和老师可以配合起来,当孩子出现良好的表现,比如抽动症状减少或者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抽动时,及时给予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像给孩子买一个喜欢的小玩具、一本漫画书等,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大大地表扬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等。相反,如果孩子抽动频繁或者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就适当采取一些小惩罚措施,比如减少玩耍电子产品的时间等。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过度刺激孩子,减少抽动诱发因素。

  2. 支持性心理治疗:孩子得了多发性小孩抽动症,心里容易自卑、敏感。家长和心理治疗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鼓励和支持,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烦恼,告诉孩子生病不是他的错,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难,只要一起努力是可以克服的,让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四、中医辅助治疗

  1. 中药调理:中医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例如,对于肝亢风动型的患儿,会采用平肝熄风的中药方剂;若是脾虚肝亢型,则会侧重于健脾益气、平肝潜阳的方子。通过中药慢慢调理孩子的身体,改善整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虽然起效可能相对慢一些,但能从根源上对孩子的身体进行调节,缓解抽动症状。

  2. 推拿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按摩也有助于孩子缓解症状。比如按摩百会穴、风池穴、合谷穴等穴位,专业的推拿师或者经过学习的家长在家给孩子进行按摩,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让孩子的身体更舒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抽动的频率和强度。

五、家庭与学校的协同配合

  1. 家庭方面: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孩子的症状而过度焦虑、烦躁,更不能责骂孩子,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像散步、踢球等,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释放压力,增强体质。

  2. 学校方面:老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的关注,允许孩子在抽动发作时有一些小动作,不要过分强调纪律而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抽动症孩子,避免嘲笑、歧视,让孩子们在学校里能快乐学习、生活。

总之,多发性小孩抽动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中医辅助治疗以及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症状,健康快乐地成长。

标签: 抽动症
看了又看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