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宝宝的感冒治疗5大误区_小儿感冒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10
【导 读】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感冒是常有的事。然而,很多家长在应对宝宝感冒时,常常陷入一些治疗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可能无法让宝宝尽快康复,还可能对宝宝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五大误区。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感冒是常有的事。然而,很多家长在应对宝宝感冒时,常常陷入一些治疗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可能无法让宝宝尽快康复,还可能对宝宝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五大误区。

误区一:感冒就立刻喂抗生素

不少家长认为抗生素是治疗感冒的万能药,只要宝宝一感冒,就赶紧给喂抗生素。其实,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病毒并没有杀灭作用。滥用抗生素不仅不能缓解感冒症状,还可能破坏宝宝体内的正常菌群,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甚至可能使宝宝产生耐药性,等到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药物却失效了。

误区二:过量使用退烧药

当宝宝感冒发烧时,有些家长特别紧张,为了让宝宝的体温尽快降下来,会过量使用退烧药。其实,发烧是宝宝身体对抗感染的一种自然反应,适当的发烧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如果体温没有超过38.5℃,一般不需要使用退烧药,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来帮助散热。即使体温超过38.5℃需要使用退烧药,也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剂量使用,过量使用退烧药可能会引起宝宝虚脱、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误区三:多种感冒药同时吃

有些家长为了让宝宝快点好起来,会同时给宝宝吃多种感冒药。不同品牌的感冒药成分往往有重叠,比如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这种退烧止痛成分。如果同时服用多种含有相同成分的感冒药,就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增加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对宝宝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误区四:给宝宝捂汗

在传统观念里,感冒了捂汗就能好。有些家长就用厚厚的被子把宝宝捂得严严实实的。宝宝本身的体温调节能力就不完善,捂汗可能会导致宝宝体温过高,引发“捂热综合征”,出现高热、大汗淋漓、脱水、抽搐甚至昏迷等严重症状,这对宝宝的身体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误区五:忽视休息和饮水

宝宝感冒后,身体的恢复需要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带宝宝到处玩耍或者没有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水分。休息不好会削弱宝宝的免疫力,不利于身体抵抗感冒病毒。而宝宝感冒时,呼吸、出汗等都会消耗大量水分,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宝宝咽喉干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加重咳嗽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脱水,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

家长们一定要走出这些感冒治疗的误区,当宝宝感冒时,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护理宝宝,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宝宝多休息、多喝水、根据症状合理用药等,这样才能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标签:
看了又看
  • 抖腿居然还能瘦腿 但影响了别人就得改

    抖腿居然还能瘦腿 但影响了别人就得改

    2016年12月初,一则关于广东某大学生因抖腿导致骨折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抖腿也迅速成为热门话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抖腿的习惯,但是人为什么会抖腿呢?抖腿有没有好处?到底应不应该改掉抖腿的毛病? 抖腿...

    小儿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 紫外线强度、着装指数 了解这些气象指数能更舒服

    紫外线强度、着装指数 了解这些气象指数能更舒服

    如今,像小编一样每天早上出门看天气的人估计已经不多了。比如今天虽然温度不低,但风不小,得酌情穿衣服。除了温度、风量之外,有些气象指数也对健康有影响,快来瞧瞧! 紫外线强度 紫外线指数分类10级。0至2级时,...

    小儿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 孩子感冒别死扛 专家解读小儿感冒三大谣言

    孩子感冒别死扛 专家解读小儿感冒三大谣言

    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就一定长得高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权威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如果吃了过多这三种食物,不但不长个,还会伤身!孩子长高一定要避免的三种食物是什么....

    小儿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 霍建华坐姿独特常"侧靠椅背"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霍建华坐姿独特常

    霍建华的坐姿常常都是歪向一边 据台湾媒体4月11日报道,艺人林心如10日晒出秀恩爱照,透过墨镜反射老公霍建华的“耍帅坐姿”,大方晒恩爱的举动成为话题。照片曝光后,霍建华的独特坐姿也引起关注,回顾过往照片、影...

    小儿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