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许多新手爸妈都会面临的情况,了解它的诊疗过程,能让家长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心里更有底,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初步观察与判断
当宝宝出生后,医生和护士会在日常的查房以及护理过程中,对宝宝的皮肤颜色、精神状态等进行密切观察。一般来说,新生儿黄疸最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皮肤和巩膜(眼白部分)出现黄染现象。医生会用肉眼查看宝宝皮肤泛黄的程度,比如是从脸部开始逐渐蔓延到躯干、四肢,还是一开始就全身有比较明显的黄染情况。同时,也会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看是否出现了嗜睡、反应差、吃奶无力等异常表现。因为轻度的黄疸可能对宝宝影响不大,但如果是黄疸程度较重或者伴有这些异常症状,就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了。
二、详细检查确诊
(一)胆红素检测
一旦怀疑宝宝有黄疸情况,首要的检查就是测量胆红素水平。这可以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来进行初步筛查,这种仪器操作比较简单,只要将探头轻轻放在宝宝的额头、胸前等部位,就能快速测出胆红素的大致数值,而且无创,宝宝基本不会感到痛苦。不过,它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很多时候还需要进一步抽血检测血清胆红素值,这就相对更准确了,能明确知道宝宝体内胆红素具体的浓度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二)查找病因
在确定胆红素升高的同时,医生会着手查找黄疸产生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理性黄疸,这通常是由于宝宝出生后体内红细胞破坏增多,而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还不太完善,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出生后2 - 3天出现,4 - 5天达到高峰,两周内会自然消退。但要是黄疸出现时间过早,比如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明显黄疸,或者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消退后又反复出现,那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了。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可能是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像ABO血型不合或者Rh血型不合等情况,这时需要进一步检查母婴血型、抗体释放试验等来明确;也可能是宝宝存在感染,比如败血症等,那就要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感染相关指标检查来排查;还有可能是宝宝有先天性的肝胆疾病,例如胆道闭锁等,这就需要借助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来辅助判断了。
三、制定治疗方案
(一)光照疗法
如果经过检查,判断宝宝的黄疸属于病理性且需要治疗,光照疗法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医生会将宝宝放置在专门的光疗箱内,光疗箱配备有特定波长的蓝光或者绿光,这些光线能够促使宝宝体内的胆红素结构发生改变,使其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这样胆红素就可以更容易地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或者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的目的。在光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会给宝宝戴上眼罩,保护眼睛免受光线伤害,同时也会适当遮盖会阴部等隐私部位。光疗的时间长短根据宝宝的胆红素水平以及对光疗的反应来确定,可能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期间会密切监测宝宝的体温、皮肤情况以及胆红素变化等。
(二)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因溶血等原因导致的黄疸,可能会用到药物治疗。例如使用酶诱导剂,它可以诱导宝宝肝脏内的肝药酶活性,增强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就像给肝脏这个“工厂”添加了助力剂,让处理胆红素的“生产线”运转得更快。还有的宝宝可能需要补充白蛋白,因为胆红素在血液中是需要和白蛋白结合运输的,补充白蛋白后可以减少游离胆红素,降低其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造成损伤的风险。另外,益生菌也被广泛应用,它能调节宝宝的肠道菌群,减少胆红素在肠道内的重吸收,帮助胆红素随粪便排出体外。
(三)换血治疗
在极少数严重的情况下,比如宝宝的胆红素水平极高,已经出现了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症状,或者经过光照疗法和药物治疗后胆红素水平仍然下降不明显且有继续上升趋势时,就需要考虑换血治疗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通过换血可以快速降低宝宝体内的胆红素水平,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但换血治疗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专业的医护团队严格操作并做好各项监护工作。
四、随访观察
经过治疗之后,宝宝还需要进行随访观察。医生会定期查看宝宝的黄疸是否彻底消退,皮肤颜色是否恢复正常,同时也会再次检测胆红素水平,确保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并且会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比如吃奶情况、体重增长、精神状态等,看是否存在因为黄疸以及之前的治疗产生的不良影响,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调理。
总之,新生儿黄疸的诊疗过程是一个严谨且环环相扣的过程,家长们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共同守护宝宝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