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不少新手妈妈会遇到的难题,了解并做好相关护理至关重要,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具体的护理方法。
一、密切观察宝宝状态
(一)黄疸程度监测
要时刻留意宝宝皮肤和巩膜(眼白部分)黄染的情况变化。可以从脸部开始观察,看黄染是仅局限在面部,还是逐渐蔓延到了躯干、四肢,甚至手脚心。如果发现黄染范围不断扩大、颜色加深,那可能意味着黄疸程度加重了,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同时,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也很关键,母乳性黄疸一般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时间重叠,而晚发型多在生后一周左右出现,要是不符合正常生理性黄疸的消退规律,就要警惕母乳性黄疸的可能了。
(二)精神状态关注
宝宝的精神状态是反映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宝宝应该是清醒时目光灵动、反应灵敏,吃奶有力,睡眠安稳。要是宝宝变得嗜睡,怎么叫都不容易醒,或者异常烦躁,总是哭闹不止,难以安抚,这可能提示黄疸对宝宝的身体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胆红素水平或许过高了,得赶快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以便区分是单纯的母乳性黄疸还是有其他病理因素存在。
(三)大小便情况留意
大便和小便的情况能为判断黄疸提供重要线索。对于母乳性黄疸宝宝来说,大便颜色一般是黄色软便,但如果出现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色,那可能不是单纯的母乳性黄疸,而是胆道出现了问题,影响了胆汁排泄,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这种情况要立即就医。而小便方面,要注意尿色是否过深,同时观察尿量是否正常,因为胆红素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尿液排出的,尿量过少不利于黄疸消退。
二、合理调整喂养方式
(一)继续母乳喂养(多数情况)
在大多数母乳性黄疸情况下,是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的,反而持续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宝宝肠道蠕动,让宝宝多吃多排,使得胆红素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妈妈要保持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像鱼肉、鸡肉、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少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的肠胃功能,进而影响胆红素代谢。
(二)特殊情况暂停母乳
如果经过医生诊断,确定宝宝的母乳性黄疸情况比较严重,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需要暂时停止母乳喂养一段时间,改为配方奶喂养,待胆红素水平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且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操作,切不可自行盲目停喂母乳。
三、营造适宜环境
(一)光线与温度把控
宝宝所处的室内环境要舒适,温度保持在24 - 26摄氏度左右为宜,湿度控制在50% - 60%左右。这样的环境能让宝宝感觉舒适,减少因环境不适引起的哭闹等情况,也有利于宝宝身体的恢复。同时,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适当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房间,但要注意避免让风直接吹到宝宝身上,防止宝宝着凉。
(二)减少外界干扰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探视,避免过多的人接触宝宝,防止把病菌传给宝宝,因为一旦宝宝发生感染,可能会加重黄疸病情。家人在护理宝宝前,要洗净双手,做好个人卫生。
四、适当辅助措施
(一)晒太阳(需谨慎操作)
适当的阳光照射对缓解母乳性黄疸有一定帮助。可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阳光比较柔和的时候,把宝宝放在阳台上,让宝宝的皮肤适当暴露在阳光下,但要注意保护好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不能让阳光直射。不过,晒太阳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且要注意控制时间,每次晒十几分钟到二十几分钟左右就行,避免宝宝着凉或者晒伤。
(二)抚触按摩(在专业指导下)
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给宝宝进行轻柔的抚触按摩,比如轻轻按摩宝宝的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打圈,这样有助于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和排便,进而利于胆红素排出体外。但要注意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弄伤宝宝。
总之,对于母乳性黄疸的护理,需要家长从观察、喂养、环境营造以及适当辅助措施等多个方面精心呵护,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这样才能让宝宝顺利度过黄疸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