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来势汹汹,常让人腹痛难忍、恶心呕吐。中医以其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为缓解急性胃炎症状、恢复胃肠功能提供了多元且有效的方案。以下详细阐述中医对急性胃炎的辨证治疗之法。
一、寒邪犯胃证
- 症状表现:多因进食生冷或受寒诱发,胃脘冷痛,痛势剧烈,遇寒加重,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弦紧。
- 治疗方法:以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为主。常用良附丸加减。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理气,二者配伍,一散寒凝,一行气滞,共奏温中止痛之效。若寒重可加吴茱萸、干姜增强温中之力;气滞明显者,可加木香、陈皮以行气和中;若呕吐频繁,可加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例如,用高良姜 10 克、香附 10 克、吴茱萸 6 克、半夏 9 克、生姜 6 克等组方煎服,能有效驱散寒邪,缓解胃痛、呕吐等症状。
二、饮食积滞证
- 症状表现:多有暴饮暴食史,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 治疗方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是经典方剂。山楂善消肉食积滞,神曲化酒食陈积,莱菔子长于消谷面之积,三药同用,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半夏、陈皮理气和胃,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热散结。若食积较重,可加鸡内金、麦芽增强消食之力;腹胀明显者,加厚朴、枳实下气消胀。比如,用山楂 15 克、神曲 15 克、莱菔子 10 克、半夏 9 克、茯苓 12 克等组成方剂,能促进胃肠蠕动,加速积食排出,减轻胃部不适。
三、湿热中阻证
- 症状表现:多因食用辛辣肥甘、醇酒厚味所致,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呕吐物臭秽,大便干结或溏泄不爽,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疗方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较为适宜。黄连清热燥湿,栀子泻火除烦,半夏降逆止呕,茯苓、白蔻仁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中。若湿热较重,可加黄芩、滑石增强清热利湿之功;腹胀满者,加厚朴、大腹皮行气除胀。以黄连 6 克、栀子 10 克、半夏 9 克、茯苓 12 克等组方,可清除胃肠湿热,改善胃部灼热、呕吐等症状。
四、脾胃虚寒证(相对较少见,但部分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可在急性发作时表现为此证)
- 症状表现: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 治疗方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效果显著。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若泛吐清水较多,可加陈皮、半夏化痰止呕;乏力明显者,加党参增强补气之力。例如,用黄芪 20 克、桂枝 10 克、芍药 15 克、饴糖 30 克等煎服,能温补脾胃,缓解虚寒性胃痛。
中医治疗急性胃炎,通过精准辨证,抓住病机关键,运用相应方剂灵活加减,不仅能迅速缓解症状,还能调理脾胃功能,减少复发。同时,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再次刺激胃黏膜,配合中药充分发挥疗效,让胃肠功能尽快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