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胃部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带来诸多威胁,了解其危害并掌握有效治疗手段至关重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一、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危害
- 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这是急性糜烂性胃炎最为突出的危害之一。由于胃黏膜出现糜烂,破坏了胃部的血管结构,使得血液容易渗出。轻者可能出现大便潜血阳性,表现为黑便,严重时可出现呕血症状,大量出血会迅速导致身体失血,引发贫血、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大量失血可能加重病情,诱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 胃黏膜损伤加重:胃黏膜的糜烂若得不到及时修复,在胃酸、胃蛋白酶以及各种刺激性食物、药物的持续作用下,损伤会进一步加深,可能从浅表性糜烂发展为溃疡。胃溃疡不仅会带来更剧烈的疼痛,愈合周期长,还可能引发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延长患者痛苦。
- 影响营养吸收:胃是人体消化的重要器官,急性糜烂性胃炎期间,胃部功能紊乱,消化能力大幅下降。食物无法在胃内进行正常的初步消化,营养物质吸收受阻,长期如此,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免疫力降低,使患者更容易遭受其他疾病的侵袭,形成恶性循环。
二、急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
- 一般治疗:在患病初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身体能量消耗,让身体集中精力对抗疾病。同时,要调整饮食,暂时禁食或仅摄入少量温凉流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粗糙、坚硬、辛辣、过热或过冷的食物刺激胃黏膜,加重损伤。待症状缓解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如米粥、软烂面条等,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减轻胃部负担。
- 药物治疗:
- 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这类药物能强力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 pH 值,为胃黏膜修复创造良好的酸性环境,减少胃酸对糜烂部位的侵蚀。一般每日服用 1 - 2 次,早餐前空腹服用效果最佳,疗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通常为 2 - 4 周。H₂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也有抑制胃酸作用,可作为辅助或替代用药。
- 保护胃黏膜:铝碳酸镁、硫糖铝等药物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胆汁等有害物质,促进糜烂黏膜的修复。铝碳酸镁可在饭后 1 - 2 小时或睡前嚼服,每次 1 - 2 片,能快速中和胃酸,缓解症状;硫糖铝则需在空腹时服用,每次 1 克,每日 3 - 4 次,为胃黏膜提供持久保护。
- 止血治疗: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若出血量较少,可通过口服或胃管注入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溶液等。若出血量大,需立即就医,可能采用内镜下止血、介入治疗甚至手术止血等紧急措施。
- 去除病因:积极寻找并去除引发急性糜烂性胃炎的诱因至关重要。若是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生素等药物引起,应在医生指导下停用或更换药物;若与大量饮酒有关,需严格戒酒;若因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精神紧张等)导致,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缓解应激反应。
急性糜烂性胃炎危害极大,但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嘱调整生活方式,多数情况下能够痊愈。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日常也要注意胃部保养,预防疾病发生。
标签:
糜烂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