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急腹症的“阵营”中,小儿急性阑尾炎堪称隐匿性强、变化快的“高手”,早期精准诊断犹如在迷雾中寻宝,考验着家长、医生的细心与专业,却关乎孩子安危,意义重大。
症状:模糊表象下的关键线索
腹痛,作为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开场戏”,却因孩子表述不清常被忽视或误判。最初,疼痛多在脐周或上腹部“游荡”,呈阵发性,恰似普通肚子疼,孩子可能只是偶尔揉揉肚子,表情稍显痛苦,而后迅速恢复正常玩耍,让家长难以察觉异样。这背后是阑尾炎症初起,刺激内脏神经,而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定位不精准所致。随着病情悄然进展,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后,疼痛逐渐“锁定”右下腹,可即便到这一阶段,孩子或许只是右下腹不敢过度用力,像不敢剧烈奔跑、跳跃,而非如成人般明确指认痛点,且疼痛程度不一,有的孩子能忍,有的则哭闹不止。
发热常与腹痛携手而来,不过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在“成长中”,低热时可能仅表现为精神略显萎靡、食欲不佳,玩耍兴致缺缺,高热时才会出现皮肤滚烫、脸颊潮红等明显表征,并且体温高低与阑尾炎症严重程度并非简单正相关,给判断蒙上一层迷雾。恶心、呕吐也来“凑热闹”,多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出现,呕吐物多为胃内食物残渣,吐完腹痛稍缓又起,反复折腾,这是胃肠道受炎症牵连的连锁反应。部分孩子还伴有腹泻或便秘,大便性状改变让腹部状况愈发复杂,混淆视听。
体征:查体难点中的细微发现
医生为孩子查体时,重点聚焦腹部,按压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处)是关键一步。然而,小儿腹部脂肪“层层包裹”,腹肌娇嫩,即便阑尾已发炎,压痛、反跳痛也不典型,孩子可能只是轻微扭动身体、抗拒按压,而非成人那般剧烈疼痛反应,腹肌紧张更是难察觉,极易漏诊。腹胀情况需留意,若孩子腹部膨隆,触摸如鼓,可能是肠管蠕动受影响,可病因多元,阑尾炎只是嫌疑之一。听诊肠鸣音,正常节奏打乱,亢进或减弱都可能是阑尾炎“蛛丝马迹”,但同样缺乏特异性。
诊断手段:多方协作拨开迷雾
血常规检查是“先锋侦察兵”,通过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窥探体内炎症态势,若数值上升,提示有“敌情”,但病毒“骚扰”等也会引发类似波动,无法单凭此项定案。超声检查凭借无创、无辐射优势“大展身手”,能清晰探查阑尾形态、管腔宽窄、周围有无积液,可肠道气体堪称“拦路虎”,孩子进食、哭闹产生的气体干扰成像,致使阑尾隐匿其中,此时需医生经验足、耐心足,择机多次复查。
对于棘手病例,CT检查虽能精准呈现腹部“全景”,但辐射风险让家长心生顾虑,通常作为“备选方案”,在高度疑似、其他检查无果时谨慎启用。医生还会深挖孩子既往病史,若有反复腹痛、胃肠毛病“前科”,结合近期饮食、活动轨迹,拼凑完整“病情拼图”,不放过任何细节。唯有家长、医生携手,从症状、体征到辅助检查全方位洞察,才能及早揪出小儿急性阑尾炎,护孩子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