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输卵管粘连的原因?不孕不育医生王凤华解读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03
【导 读】造成输卵管粘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女性朋友们应该重视自身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妇科炎症,以降低输卵管粘连的发生风险。

输卵管粘连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许多女性对此深感困扰。今天,我们邀请到不孕不育医生王凤华,来详细解读造成输卵管粘连的原因。

一、炎症感染:输卵管的“头号敌人”

王凤华医生强调,炎症感染是输卵管粘连最常见的原因。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外阴与外界相通,细菌容易侵入。当发生阴道炎时,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或细菌性阴道炎,若未及时治疗,炎症可能上行感染。例如,滴虫可以消耗阴道内的氧气,改变阴道的酸碱度,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为其他病菌的滋生创造条件。这些病菌可能随着宫颈黏液的流动进入宫腔,进而蔓延至输卵管。

宫颈炎也是引发输卵管粘连的重要因素。宫颈炎可使宫颈黏膜充血、水肿,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这些分泌物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环境,细菌可沿着宫颈管上升,感染子宫内膜和输卵管。一旦输卵管发生炎症,管腔内会出现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产生炎性渗出物。这些渗出物如果不能及时被吸收,就会在输卵管内形成粘连,就像胶水将输卵管的内壁粘在一起一样,使输卵管的管腔变窄甚至堵塞。

盆腔炎更是与输卵管粘连密切相关。盆腔炎多由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等因素引起。产后或流产后,女性身体抵抗力下降,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细菌很容易进入宫腔并扩散到输卵管。宫腔内手术,如人流术、刮宫术等,如果手术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也可能导致细菌感染盆腔。盆腔炎会使整个盆腔组织包括输卵管出现炎症反应,输卵管在炎症的长期刺激下,组织增生、纤维化,从而导致粘连。

二、手术损伤:医疗操作的“潜在风险”

  1. 妇科手术
    • 一些妇科手术可能会对输卵管造成损伤,进而引发粘连。例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尤其是子宫后壁的肌瘤剔除时,如果操作不慎,可能会损伤输卵管的峡部或间质部。输卵管被损伤后,局部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在修复过程中,就可能形成粘连。同样,卵巢囊肿剥除术,如果囊肿与输卵管有粘连或手术过程中出血较多,血液流经输卵管周围,也容易引发粘连。
  2. 宫腔内手术
    • 人工流产术是导致输卵管粘连的常见宫腔内手术因素。在人流手术中,如果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或者手术操作过于粗暴,可能会将细菌带入宫腔并感染输卵管。而且,手术过程中对子宫内膜的过度搔刮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使子宫内壁形成粗糙的创面。这些创面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与输卵管开口处的组织发生粘连,就像伤口愈合时周围的皮肤和组织会粘在一起一样,从而影响输卵管的正常功能。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特殊的“内部困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造成输卵管粘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应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这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如果子宫内膜异位到输卵管,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会像在子宫内一样,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的出血。然而,输卵管内的空间有限,这些出血无法像月经一样排出体外,会在输卵管内形成积血。积血会刺激输卵管组织产生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输卵管周围组织纤维化,进而引起输卵管粘连。而且,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还可能释放一些炎性介质和生长因子,进一步加重输卵管的粘连程度。

四、不良生活习惯:无形的“健康杀手”

  1. 不注意个人卫生
    • 女性如果不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尤其是在经期,更容易引发感染。经期女性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宫颈口微微张开,如果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卫生棉条,或者长时间不更换卫生用品,细菌就容易滋生并上行感染,增加输卵管粘连的风险。另外,日常的性生活卫生也很重要,如果性生活前后没有注意清洗,性伴侣携带病菌,都可能将细菌带入阴道,引发生殖系统感染,进而波及输卵管。
  2. 久坐不动
    • 现代生活中,很多女性由于工作原因需要长时间久坐。久坐会使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就像一潭死水容易滋生细菌一样,盆腔内的血液淤积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温床。同时,血液循环不畅也会影响输卵管的正常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排出,使输卵管组织更容易受到炎症的侵袭,一旦发生炎症,就更容易形成粘连。

总之,造成输卵管粘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女性朋友们应该重视自身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妇科炎症,以降低输卵管粘连的发生风险。

看了又看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