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犹如一阵不期而至的“阴风”,吹得人坐立不安,而背后隐藏的“罪魁祸首”之一,很可能就是霉菌性阴道炎。
一、发病“源头”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这个“捣乱分子”引发。正常情况下,白色念珠菌在阴道内“安分守己”,与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和平共处,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但一旦身体出现“小岔子”,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把有益菌“误伤”,念珠菌就会趁机“兴风作浪”;怀孕后,体内激素变化让阴道环境宛如给念珠菌打造了“温床”,糖原增多,酸性增强,为它大量繁殖创造了绝佳条件;还有糖尿病患者,血糖居高不下,尿糖成了念珠菌的“营养盛宴”,也容易诱发此病。
二、症状“信号”
外阴瘙痒是霉菌性阴道炎最突出的症状,那种痒,仿佛有无数小蚂蚁在私处爬动,让人忍不住去抓挠,却又因抓挠带来疼痛和进一步损伤而不敢肆意妄为。白带也会出现明显异常,不再是清亮或正常的乳白色,而是呈豆渣样,一块块像碎豆腐似的,黏附在外阴,不仅看着难受,还会持续刺激娇嫩的外阴皮肤,加重瘙痒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在性交时感到疼痛,排尿时也有灼烧感,仿佛私处处处“告急”。
三、检查“侦探”
一旦出现上述疑似症状,别慌,及时就医是关键。医生一般会进行妇科检查,查看外阴、阴道黏膜是否有充血、红肿,以及典型的豆渣样白带。白带常规检查更是“侦查利器”,通过显微镜观察,能发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精准锁定病因。有时,为了排查其他复杂情况,还可能进行细菌培养等进一步检查,确保诊断准确无误。
四、治疗“攻略”
- 药物出击:外用药物是“前线战士”,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等抗真菌药物直接塞入阴道,在病灶处“剿灭”念珠菌。对于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口服氟康唑等药物则从内部“围剿”病菌,双管齐下,让念珠菌无处遁逃。
- 疗程坚守:治疗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霉菌性阴道炎容易复发,需按医嘱完成足疗程治疗。一般连续治疗 2 - 3 个疗程,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复查确认痊愈,防止念珠菌“死灰复燃”,再次兴风作浪。
五、预防“盾牌”
- 习惯养成: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是基础,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专盆专用,避免用刺激性洗液破坏阴道酸性环境。内裤选择棉质、宽松款式,让私处能“畅快呼吸”,每天换洗,洗完后在阳光下晾晒,利用紫外线杀菌。
- 性生活注意:性生活前后,伴侣双方都应清洗外阴,避免交叉感染。若伴侣患有包皮过长等易藏污纳垢的问题,更要注意清洁,必要时一同治疗,防止病菌“来回折腾”。
- 健康生活: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增强身体免疫力;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减少熬夜,让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不给念珠菌可乘之机。
外阴瘙痒别忽视,警惕霉菌性阴道炎“偷袭”,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才能守护私处健康,让生活重归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