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机体正气相对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引发经期外感。此时辨治需兼顾经期生理与外感病邪,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病因病机剖析
经期时,女性体内气血随经血下行,腠理疏松,外界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更易乘虚而入。若感受风寒,寒主收引,易凝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可致经血受阻,出现月经量少、痛经,同时伴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症状;若染风热,热邪犯肺,灼伤津液,不仅有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等外感表现,还可能因热扰冲任,致使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随烦躁、口渴等里热征象。湿邪侵袭,重浊黏滞,易困阻脾阳,影响气血生化,导致肢体困重、头晕、经血黏腻,且病程缠绵难愈。
二、辨证要点
- 察症状:除常规外感症状如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外,重点留意月经变化。经量骤减、色暗红有块、伴痛经者,多偏于寒;经量增多、色深红、质稠,兼心烦口渴,常为热象。若有肢体酸痛、头重如裹,湿邪致病可能性大。
- 观舌脉:舌淡苔薄白多为寒,舌红苔黄则主热,苔腻提示湿邪内蕴。脉浮紧见于风寒,浮数为风热,濡缓或细涩可能是湿阻或气血不畅。
三、治法方药
- 风寒证:治宜疏风散寒、调和冲任。常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寒;羌活、独活祛湿止痛,应对经期肢体酸楚;柴胡、前胡解表理气,川芎活血调经,且助驱散表邪,诸药合用,在解表同时兼顾经期气血调理,使外寒去,经络畅,月经复常。
- 风热证:当以疏风清热、凉血调经为法。银翘散为基础方,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加生地、丹皮清热凉血,防止热邪深入血分扰动冲任,致经血妄行,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全方共奏祛风热、护经期之效。
- 湿邪困阻证:需化湿祛浊、扶正调经。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大腹皮行气宽中、消除胀满,再加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顾护经期气血,使湿去脾健,经水调和。
四、日常养护
患病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加重气血消耗。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辛辣,以防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与外邪排出。可适当多喝温水,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平稳利于气血顺畅,助力身体康复,减少经期外感对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身体快速恢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