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酒精肝还能治吗?肝病医生常怀利解答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6-30
【导 读】得了酒精肝不要过于恐慌,要认识到只要积极治疗,无论是处于哪个阶段,都有改善病情、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关键在于要有坚定的决心去戒酒,并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等指标,这样才能让受损的肝脏逐渐恢复健康,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在社交场合中,饮酒似乎成了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然而过度饮酒却可能给肝脏带来巨大隐患,引发酒精肝。许多人一旦被诊断出酒精肝,心中便充满了担忧与疑惑,得了酒精肝还能不能治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肝病领域的资深专家常怀利医生,以下是他给出的详细解答。

  常怀利医生在肝病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酒精肝这一病症更是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介绍道,酒精肝是完全可以治疗的,而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酒精肝主要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使得肝脏持续受到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损害,导致肝脏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炎症,甚至出现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在酒精肝的早期,也就是单纯酒精性脂肪肝阶段,肝脏的损伤还相对较轻,此时如果能及时戒酒,并配合合理的饮食调整和适当的运动,肝脏是完全有能力自我修复的。就好比刚刚被灰尘蒙上的镜子,只要擦拭干净,依然可以恢复光亮。患者需要立即停止饮酒,避免酒精进一步对肝脏造成损害,同时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肝脏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修复工作。在饮食方面,要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像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类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等,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消耗肝脏内堆积的脂肪,减轻肝脏负担。

  当酒精肝发展到酒精性肝炎阶段,肝脏出现了明显的炎症,这时除了戒酒和生活方式调整外,还需要借助药物治疗。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一些保肝抗炎的药物,比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免受进一步破坏。同时,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观察治疗效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而如果酒精肝已经进展到了酒精性肝硬化阶段,治疗难度虽然相对增大,但也不是毫无办法。此时,更要严格戒酒,因为任何一滴酒都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针对肝硬化带来的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会有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对于腹水,会通过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等方法来减少腹水的产生和积聚;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采用内镜下治疗、药物治疗甚至手术等手段来止血;肝性脑病患者则需进行降氨、调节氨基酸代谢等治疗。

  常怀利医生强调,得了酒精肝不要过于恐慌,要认识到只要积极治疗,无论是处于哪个阶段,都有改善病情、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关键在于要有坚定的决心去戒酒,并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等指标,这样才能让受损的肝脏逐渐恢复健康,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看了又看
  • 酒后来碗热汤面 缓解肝损伤_酒精肝

    酒后来碗热汤面 缓解肝损伤_酒精肝

    喝完酒,很多人会觉得肚子不舒服,其实,如果在酒后“强迫”自己喝碗热汤面,就会有效地缓解“喝酒伤身”带来的副作用。 因为在酒后及时补充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在各种碳水化合物当中,...

    酒精肝
    2017年06月29日
  • 戒酒是防治酒精肝的有效措施

    戒酒是防治酒精肝的有效措施

    酒精性脂肪肝(以下称酒精肝)是酒精性肝病中最先出现、最为常见的病变,其病变程度与饮酒(尤其是烈性白酒)总量成正比,饮酒是诱发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酒精对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95%的酒精、蛋白、脂肪的代谢功...

    酒精肝
    2017年06月29日
  • 性别对酒精性肝病有影响吗

    性别对酒精性肝病有影响吗

    有统计表明,由酒精引起的脂肪肝中20%—30%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可能,甚至导致肝癌。在酒精性肝病的组织学改变中,酒精性脂肪肝出现最早。 据统计,世界上有1500万~2000万人酗酒,其中10%~2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酒精...

    酒精肝
    2017年06月29日
  • 什么样的饮酒者更容易肝硬化

    什么样的饮酒者更容易肝硬化

    据统计,世界上有1500万~2000万人酗酒,其中10%~2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

    酒精肝
    2017年06月29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