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众多,了解他们的传染途径对于预防乙肝的传播至关重要。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听听郑州专业肝病医院的专业解读。
一、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HBV),但无明显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正常,肝脏组织学无显著异常的人群。他们虽然看似健康,但体内却携带着乙肝病毒,有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二、母婴传播——不容忽视的起始环节
- 宫内感染
- 在胎儿时期,乙肝病毒有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载量极高,就有可能发生宫内感染。这意味着胎儿在母体内就已经接触到了乙肝病毒,出生后就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 分娩过程传播
- 这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分娩时,婴儿经过产道,会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和分泌物等,这些体液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如果婴儿皮肤或黏膜有破损,病毒就会趁机侵入婴儿体内。例如,当母亲的乳头破裂出血,婴儿在吸吮母乳时,就可能摄入带有病毒的血液。
- 产后传播
- 产后母婴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比如,母亲在照顾婴儿过程中,如果出现伤口,并且与婴儿的伤口或黏膜接触,就有可能将病毒传给宝宝。另外,母乳喂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虽然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但如果母亲的乳头有破损,乳汁中的病毒就可能进入婴儿体内。
三、血液传播——隐蔽而高效的途径
-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 在过去,由于血液检测技术不够完善,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现在,随着血液筛查技术的提高,这种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但仍然存在极少数漏检的情况。
- 医源性传播
- 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如牙科器械、内镜、手术器械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就可能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造成传播。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多人共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等,很容易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 日常生活中的血液暴露
- 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为在这些物品上可能会残留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当健康人使用时,病毒就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
四、性传播——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行为过程中,双方的生殖器黏膜可能会出现微小的破损,乙肝病毒就可以通过这些破损处进入对方体内。特别是当一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且病毒载量较高时,另一方感染的风险就会增加。多个性伴侣、同性恋等性行为方式由于更容易出现黏膜破损和体液交换,所以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
五、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了解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途径,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母婴传播,可以通过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来进行阻断。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卫生。同时,倡导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总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途径,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