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病的诊断中,转氨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指标,很多人对它与肝炎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疑惑。究竟转氨酶多高就提示患有肝炎呢?让我们来听听肝病医生高子敏的专业解读。
一、转氨酶的基本知识
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其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最常见的两种。正常情况下,这些转氨酶在血液中的含量很低,因为肝细胞的细胞膜就像一道屏障,将它们封闭在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这道屏障被破坏,转氨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的转氨酶水平升高。
二、转氨酶升高与肝炎的关系
-
一般参考范围
- 一般来说,谷丙转氨酶(ALT)的正常参考值在 0 - 40 U/L,谷草转氨酶(AST)在 0 - 40 U/L 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机构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 当转氨酶轻度升高(比如 ALT 在 40 - 80 U/L),可能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肝炎。一些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过度饮酒、熬夜、近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后,都可能导致转氨酶暂时升高。例如,一个人在进行了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后,肌肉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损伤,同时肝脏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时转氨酶可能会有轻度上升,但在休息一段时间后,通常会恢复正常。
-
高度怀疑肝炎的范围
- 如果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的 2 - 3 倍(如 ALT 达到 80 - 120 U/L 或更高),同时排除了生理性因素和其他非肝脏疾病的影响,就需要高度怀疑肝炎的可能。这是因为这种程度的转氨酶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有较为明显的损伤,而肝炎是导致肝细胞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
- 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常见肝炎类型。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会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攻击感染病毒的肝细胞,从而导致肝细胞坏死,转氨酶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转氨酶升高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症状。
-
其他情况的综合考虑
- 除了病毒性肝炎外,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性肝炎等也会导致转氨酶升高。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药物性肝炎则是因为某些药物对肝脏产生了损害,比如一些抗结核药物、化疗药物等。脂肪性肝炎主要是由于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肝脏炎症,这通常与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
- 所以,不能仅仅依据转氨酶的数值来判断是否为肝炎,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肝炎接触史、用药史、饮酒史等)、症状(如是否有乏力、厌食、黄疸等)、以及其他检查结果(如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测、肝脏超声等)来综合判断。
三、高子敏医生的建议
高子敏医生强调,如果发现转氨酶升高,不要惊慌。首先,应该回顾自己近期的生活方式,看是否有上述提到的生理性因素影响。如果有,可以先调整生活方式,如注意休息、避免饮酒、停止可疑药物等,然后在一周左右复查转氨酶。如果转氨酶仍然持续升高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对于已经确诊为肝炎的患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肝炎,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脂肪性肝炎患者则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并可能配合药物治疗来减轻肝脏脂肪堆积和炎症。
总之,转氨酶升高不一定是肝炎,但转氨酶明显升高且排除其他因素时,需要警惕肝炎的可能。通过综合分析和正确的诊断,才能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