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一些让人费解的表现时,比如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对某些刺激过度敏感或迟钝等,就可能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感统失调的情况了。那儿童感统失调具体是怎么诊断的呢?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
一、观察日常行为表现
(一)前庭觉相关表现
前庭觉主要影响孩子的平衡感和空间感知能力。如果孩子在走路时经常摔倒、碰撞,跑步姿势很不协调,像同手同脚或者身体摇晃得厉害,那可能是前庭觉发展有问题。例如,别的孩子能轻松地走直线、单脚跳,自家孩子却总是歪歪扭扭,难以完成这些动作,这就是一种信号。还有,在乘坐电梯、荡秋千等有升降或晃动感觉的活动时,孩子表现出过度害怕或者特别喜欢这类强烈刺激,也可能是前庭觉失调的表现,正常的孩子往往能适度适应这些情况,而感统失调的孩子反应会比较极端。
(二)触觉相关表现
触觉方面,感统失调的孩子对触摸的反应可能和正常孩子不同。有的孩子特别害怕被别人触碰,哪怕是轻轻的抚摸头发、肩膀,都会表现得很抗拒,甚至大喊大叫;而有的孩子却相反,总是寻求过度的触觉刺激,比如喜欢用力挤压自己、趴在地上蹭来蹭去等。在日常生活中,对衣服的材质也很挑剔,稍微粗糙一点的衣服就不愿意穿,或者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这些都可能是触觉失调的外在体现。
(三)本体觉相关表现
本体觉关乎孩子对自己身体各部位位置和动作力度的掌控。要是孩子系鞋带、扣扣子等精细动作做得很差,总是笨手笨脚的,或者在攀爬、跳跃等大运动中掌握不好力度,容易受伤,像从不高的地方跳下也摔个跟头,那很可能存在本体觉失调的情况。而且这类孩子往往身体协调性不好,做广播体操、跳舞等需要全身配合的活动时,动作显得十分生硬、不连贯,跟不上节奏。
二、专业评估量表测试
(一)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这是常用的一种工具,里面涵盖了多个方面的问题,涉及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家中、学校里面对各种感觉刺激的应对情况等。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平时的实际表现,如实填写量表,通过得分情况来初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感统失调以及哪些方面可能出现了问题。不过要注意,填写时一定要尽可能准确、客观,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二)其他辅助量表
除了专门的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量表外,还可能会用到一些评估孩子注意力、社交能力等相关的量表。因为感统失调的孩子往往容易伴随注意力不集中、社交困难等情况,这些量表综合起来使用,能帮助专业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整体发展状况,分析感统失调对孩子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程度,以便更准确地诊断。
三、实地活动观察与测试
(一)感统训练室测试
在专门的感统训练室里,有各种专业的训练器材,孩子在里面进行活动时,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观察其表现来进一步判断。比如让孩子走平衡木,正常孩子能平稳地走过,而感统失调的孩子可能走得摇摇晃晃,甚至不敢上去;玩滑梯时,有的孩子不能顺利地坐着滑下来,而是姿势怪异或者中途卡住,这些在特定器材上的表现都能直观反映出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二)日常生活场景模拟测试
除了训练室,还会模拟一些日常生活场景来进行观察,像让孩子搬运物品、整理书包等,看孩子是否能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和动作来完成任务,是否能很好地把握力度、协调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测试,更能精准地判断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存在感统失调问题以及具体的失调类型。
四、综合分析与诊断
医生或专业的感统训练师会把观察到的孩子日常行为表现、量表测试结果以及实地活动测试情况等各方面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他们会对比同年龄段孩子正常的感统发展水平,判断孩子目前的状况是否偏离正常范围,确定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感统失调,并且明确到底是前庭觉、触觉、本体觉哪一方面或者哪几个方面出现了失调情况,然后根据具体的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训练方案,帮助孩子逐步改善感统失调状况,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总之,儿童感统失调的诊断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和专业人员共同配合,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测试和分析,才能准确判断孩子的情况,为后续的有效干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