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自家孩子说话含糊不清,每个字都像含在嘴里,家长心里难免焦急。不过别慌,先找原因,再想办法,一步步帮孩子把话说清楚。
一、生理原因及应对
- 发音器官问题:孩子的发音离不开嘴唇、舌头、牙齿、下颌等器官的协同配合。如果这些器官存在发育异常,像舌系带过短,舌头伸出来时舌尖呈“W”形,会影响舌尖上抬、卷翘,导致发“zh”“ch”“sh”“z”“c”“s”等音困难;或是唇腭裂等先天畸形,破坏口腔正常结构,阻碍气流顺畅通过,发声自然受影响。对于舌系带过短,一般通过简单的舌系带矫正手术,再配合术后语音训练,孩子发音就能逐步清晰。唇腭裂患儿则需在外科修复手术后,遵循医嘱进行长期的语音康复,重新学习正确发音方式。
- 听力障碍:听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孩子听不准声音,就难以模仿正确发音。若孩子对轻声呼唤没反应、看电视总调很大音量,或是学说话比同龄人晚很多,要警惕听力问题。一旦确诊听力受损,需根据损伤程度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帮助孩子重新感知声音世界,后续再借助专业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让孩子逐字逐句纠正发音,从简单词语练起,慢慢过渡到句子、对话。
二、病理因素及解决
- 智力发育迟缓:这类孩子不仅说话不清,语言理解、表达能力也落后,认知水平低于同龄儿童。他们可能分不清左右、颜色,数不清简单数字,构词造句困难。家长要带孩子去儿童保健科或康复科评估,医生会根据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包含认知训练、言语训练等,日常多跟孩子玩益智游戏、读绘本,刺激大脑发育,提升语言能力。
- 神经系统疾病:脑性瘫痪、脑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问题,可能损伤语言中枢或相关神经通路,致使孩子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还常伴有肢体运动障碍。需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师进行专业的口腔肌肉训练、呼吸训练及言语矫治,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辅助手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说话状况。
三、非病理性因素及改善
- 语言环境不佳:如果家人说话语速太快、含糊不清,或者多种方言、语言混杂,孩子缺乏标准语言模板,就容易说话混乱。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普通话、慢语速跟孩子交流,给孩子营造干净、标准的语言环境,每天固定时间亲子阅读,让孩子多听规范发音,跟着模仿练习。
- 心理因素:孩子性格内向、胆小害羞,或者之前说话受挫被嘲笑,可能因紧张不敢开口,一开口就结巴、含糊。家长要多鼓励赞美孩子,耐心倾听,哪怕说得不好也给正面反馈,创造轻松氛围,让孩子放松心态,大胆表达,还可以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增强自信,锻炼口语表达。
四、日常训练助力
- 口腔肌肉锻炼:让孩子多做嘟嘴、咧嘴、舌头顶脸颊、卷舌等动作,增强口腔肌肉灵活性与力量,为清晰发音打基础,每次练习 5 - 10 分钟,一天数次。
- 发音矫正练习:针对孩子发不准的音,专项训练。如分不清“n”“l”,就多练习“牛”“刘”等字词发音,家长示范正确口型,让孩子对着镜子模仿,反复纠音。
- 趣味互动游戏:玩猜谜语、词语接龙、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表达欲望,边玩边练说话,让孩子不知不觉提高语言清晰度与流畅度。
孩子说话不清楚,家长先冷静排查原因,再针对性干预,多些耐心陪伴,孩子定能慢慢把话说清楚。
标签: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