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的食疗方法_甲亢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28
【导 读】甲亢患者的饮食应注意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钙、钾、锌、等,正确的饮食可以纠正代谢亢进引起的消费,从而改善整个身体健康。可我们具体到底该怎么吃,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蛋白,维生素和这些微量元素呢?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几个有益于甲亢的食疗方

  甲亢患者的饮食应注意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钙、钾、锌、等,正确的饮食可以纠正代谢亢进引起的消费,从而改善整个身体健康。可我们具体到底该怎么吃,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蛋白,维生素和这些微量元素呢?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几个有益于甲亢的食疗方法。


  1、佛手粥

  佛手,海藻,粳米,红糖适量。将佛手、海藻用适量水煎汁去渣后,再加入粳米、红糖煮成粥即成。这种治疗甲亢的食疗方法能够疏肝清热,调整精神抑郁,情绪改变。

  2、昆布海藻饮

  昆布、海藻、牡蛎用水煎汁。每日1次,连服数日,能疏肝清热,理气解郁,是常见的治疗甲亢的食疗方法。

  3、青柿子羹

  也是常见的治疗甲亢的食疗方法,青柿子,蜂蜜适量。青柿子去柄洗净,捣烂并绞成汁,放锅中煎煮浓缩至粘稠,再加入蜂蜜1倍,继续煎至粘稠时,离火冷却、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汤匙,以沸水冲服,连服10天~15天。以清热泻火为主,用于烦躁不安、性急易怒、面部烘热的甲亢患者。

  4、川贝海带粥

  川贝、海带、丹参,薏米,冬瓜,红糖适量。川贝、丹参先煎汤后去渣,入其他味煮粥吃。每日晨起空腹温服,连服15天~20天,对治疗甲亢同样十分有益。

  5、糖醋海哲皮

  海堑皮50克,糖、盐和米醋适量。将海蛰皮浸泡、切碎、洗净,加入糖、盐和米醋拌匀。凉拌食用,每日1次,连服数日。

  6、五味红糖煎

  竹茹15克,桔梗9克,龙骨、牡蛎各30克,淡菜15克,猪瘦肉200克。 烹制方法:将药物洗净,连同猪瘦肉一起放入煲内煲汤,等药味全出,再煲上30分钟即可。喝汤食肉,每日1剂,连服数日。

  7、芋头荸荠海蜇丸

  芋头粉500克,荸荠500克,陈海蚕500克。将海蚕与荸荠浓煎取汁,然后与芋头粉拌匀,制成绿豆大的丸子。每次服用15克,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

  8、海藻酒

  海藻500克,白酒2000毫升。将海藻入绢袋盛之,浸入酒中,春夏2天、秋冬3天即可。每服1小盅,每日3次。酒饮完后,可再浸2000毫升白酒,最后还可将其渣曝晒为末服用。

  9、四味粳米粥

  柴胡9克,郁金15克,佛手9克,海藻15克,粳米60境,红糖适量。将前4味洗净,加水煎汤,去渣留汁,放入粳米、红糖煮粥食用。当早餐食用,每日1剂,连服10~15天。

  10、紫菜蛋卷

  紫菜20克,鸡蛋3个,鲜橘皮5克,象贝粉3克,牡蛎粉3克,猪肉馅100克,调料适量。先将鸡蛋打匀,摊成蛋皮;用温水将紫菜发好。猪肉馅与象贝粉、牡蛎粉用水打成粘稠状,拌入桶皮末、姜末、葱、盐、味精,搅成馅。摊好蛋皮,铺上一层紫菜,抹上肉馅,卷成卷摆在盘中,上笼蒸20分钟,出笼后切成数段。将紫菜蛋卷切成片整齐地码在盘上,随配一小大酱蘸食。

  11、白虎粥

  梗米50克,生石膏100克,知母20克,鲜石斛10克。先将生石膏、知母、石斛以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粳米淘净煮粥,粥将成时兑入药汁。作早、晚餐。

  12、发菜佛手蚌肉汤

  蚌肉250克,发菜、琼枝各30克,蜜枣8枚,佛手、陈皮各12克。将发菜、琼枝浸泡,洗净。蚌肉、佛手洗净。陈皮浸软,刮白。然后将全部用料放入滚水锅内,用武火煮滚后,改用文火提2小时,调味供用。佐餐当菜,随量服食。

  13、复方夏枯草膏

  夏枯草100克,沙参、麦冬、生地黄、元参各30克,海藻50克,白蜜100毫升。将前6味洗净,共煎2次,取汁500毫升,加白蜜炼膏。每次服用20毫升,每日3次,20天为1个疗程。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正确的饮食来调理身体,缓解病情。所以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了这十几个有益于甲亢治疗的食疗方子,希望能帮助广大甲亢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标签:
看了又看
  • 女子休息半年腰肌劳损反而加重 医生:睡出来的

    女子休息半年腰肌劳损反而加重 医生:睡出来的

    杭州胡女士,半年前查出有慢性腰肌劳损,医生建议她多休息。结果她“听话”得不得了,每天不是坐着就是躺着休息,没想到前两天一复查,毛病反倒是越加严重了。医生告诉她,她的腰肌劳损是睡出来的。 其实,不同工种...

    甲亢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