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怎么检查出来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06
【导 读】动脉粥样硬化,这个潜伏在体内、悄然威胁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要将其揪出,需借助多种检查手段,多维度“侦查”,方能及时洞察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检查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血液指标到影像呈现,从无创到有创,步步深入,全方位排查,才能尽早揪出这个“隐秘

  动脉粥样硬化,这个潜伏在体内、悄然威胁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要将其揪出,需借助多种检查手段,多维度“侦查”,方能及时洞察血管病变。

  血脂检查是基础“线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等指标至关重要。LDL - C 偏高,如同给动脉粥样硬化“输送弹药”,是斑块形成核心原料;总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异常,也扰乱血脂代谢平衡;而 HDL - C 低于正常,意味着“血管清道夫”力量薄弱,逆向转运胆固醇能力不足,提示血脂紊乱,为动脉粥样硬化埋下隐患。通过抽血化验,这些数值一目了然,若多项指标异常,需高度警惕血管病变可能。

  血压测量不可或缺。长期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助推器”。过高血压冲击血管壁,损伤内皮,使脂质更易沉积,加速斑块形成。定期测量血压,发现收缩压、舒张压超出正常范围(收缩压 90 - 139mmHg,舒张压 60 - 89mmHg),尤其控制不佳的顽固高血压,结合其他症状体征,要怀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为持续高压让血管处于“高负荷作战”状态,极易受损。

  血糖检测意义重大。高血糖不仅伤神经、害肾脏,还与动脉粥样硬化紧密相连。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多余糖分附着血管壁,引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促使动脉内皮受损,吸引脂质堆积,形成斑块。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能反映血糖控制情况,若血糖长期“失控”,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直线上升。

  颈动脉超声堪称无创“侦察利器”。它利用超声波成像,清晰呈现颈动脉血管结构。正常颈动脉内膜光滑,一旦出现粥样硬化,可看到内膜增厚、斑块形成。斑块大小、形态、回声特征尽收眼底,软斑提示不稳定,易破裂脱落;硬斑相对稳定,但同样影响血流。通过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超过 1.0mm 视为增厚,预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为全身血管健康状况提供“窗口”参考。

  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是心脏血管的“高清探测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CT 快速扫描,重建冠状动脉立体图像,能精准发现冠状动脉有无狭窄、钙化及斑块位置。对于疑似冠心病、心绞痛患者,CTA 可直观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确血管堵塞情况,为进一步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其高精度成像让微小病变无所遁形。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则在复杂病情时“攻坚”。MRA 无辐射,利用磁共振原理显示血管全貌,对脑部、肾部等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有独特优势;DSA 虽是有创检查,却是诊断“金标准”,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动脉,实时显影,清晰展现血管狭窄部位、范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精准指导介入或搭桥手术,但因创伤性,通常在其他检查之后酌情选用。

  此外,心电图(ECG)可辅助判断心肌缺血与否,间接推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脏供血的影响;踝臂指数(ABI)通过测量上下肢血压比值,筛查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数值异常提示下肢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检查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血液指标到影像呈现,从无创到有创,步步深入,全方位排查,才能尽早揪出这个“隐秘敌人”,守护血管健康。

标签:
看了又看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