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话题的探讨中,酒精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适量饮酒竟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理与诸多条件限制。
从原理层面来看,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触发一系列生理反应。适量酒精可促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升高,HDL - C 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它能将外周组织包括动脉壁内多余的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进行代谢,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例如,少量饮用葡萄酒,其中含有的抗氧化物质如白藜芦醇,在酒精协同下,能进一步改善血脂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的氧化,因为氧化后的 LDL - C 更易被血管壁摄取,引发粥样硬化,而酒精与这些抗氧化物质配合,增强了血管的抗氧化防御能力。
适量饮酒还能影响血液的凝血与纤溶系统,使其保持相对平衡。酒精可抑制血小板的过度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毕竟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合并血栓,会迅速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规律且适度饮酒的人,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所增强,这意味着一旦有微小血栓形成,身体能更高效地将其溶解,避免血栓逐渐增大堵塞血管,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控加上一道“防护锁”。
再者,酒精对血管内皮功能有一定益处。它能够轻微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让血管内皮细胞在良好的血流环境中维持正常功能,减少因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内皮损伤,而内皮完整是抵御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防线,如同为血管穿上一层“保护衣”,阻止脂质等有害物质渗入血管壁。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是基于适度饮酒的前提。所谓适度,一般指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大致相当于男性每天啤酒不超过 750 毫升,葡萄酒 250 毫升,38 度白酒 75 毫升;女性则相应减半。一旦过量饮酒,危害便远大于益处。
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升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飙升,让血管壁承受巨大压力,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为动脉粥样硬化敞开大门。而且过量酒精会扰乱肝脏代谢,导致血脂异常,甘油三酯大幅升高,HDL - C 水平也可能下降,反而加重血脂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同时,酗酒还会引发心肌病变、心律失常等问题,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让身体陷入心血管疾病的“泥沼”。
此外,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部分人携带酒精代谢相关基因变异,饮酒后易脸红、心跳过速,这类人群对酒精更敏感,即便少量饮酒,也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效果,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患有某些疾病如肝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的患者,更应谨慎饮酒,以免加重病情,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酒精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是复杂的“双面”关系,只有在适度、个体适宜的情况下,酒精才可能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发生中发挥一点积极作用,且绝不能将其视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手段,健康生活仍需依靠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综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