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病人有新药_白血病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11
【导 读】gleevec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研制出来的少数成功药物之一. 一种对抗白血病的新药物已经面市了,白血病病人不再须要依赖化疗或放射来治疗癌症. 这个由novartis药剂公司发明的新抗癌药物称为gleevec,或sti-571,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研制出来的少数成功药物之一. 传统的化
gleevec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研制出来的少数成功药物之一.

一种对抗白血病的新药物已经面市了,白血病病人不再须要依赖化疗或放射来治疗癌症.

这个由novartis药剂公司发明的新抗癌药物称为gleevec,或sti-571,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研制出来的少数成功药物之一.

传统的化疗或放射癌症治疗法在去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容易产生副作用或导致病人抵抗力减低,易受感染.直接攻击导致癌症细胞中的异常蛋白质的分子生物药物就没有这类问题.

gleevec的主要功效在于对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

无法传达讯息的癌细胞自动死亡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因为骨髓造血组织产生过多的白血球造成的,每年有4500个美国人被诊断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gleevec是通过攻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癌症细胞中一种称为bcr-abl的异常蛋白质,治疗这类癌症的.

蛋白质扮演为细胞"传达讯息"的角色.gleevec原本目标,是通过阻挡异常蛋白质,导致癌症细胞无法传达"生长癌肿瘤"的讯息.但是,在研究人员意料之外的是,由于癌细胞过度依赖这些讯息活动,无法传达讯息的癌细胞竟然自动死掉.

药物短时间内获准审核

研究也显示,54个接受化疗无效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当中,有53个在服用gleevec后,血液中白血球数量恢复正常.

显著的疗效,让联邦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在上个月10日破天荒地快速批准这个奇迹般的药物.一般药物最快得六个月,才能通过审核,gleevec则在短短两个半月内就被批准了.

有助减轻胃肠基质肿瘤患者病情

gleevec获批准的几天后,研究人员又透露这个药物用在胃肠基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ur)方面也有相当显著的效果.胃肠基质肿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癌症,患病者往往在一年内病逝.每年患上胃肠基质肿瘤的美国人约1万人.

83名服用gleevec的胃肠基质肿瘤病人当中,有51人出现病情减轻的现象,这对于这种连化疗和放射都一般上无效的癌症来说,是个很大的成就.

研究人员目前也在探讨gleevec是否能够和其他药物结合,用来治疗其他癌症.

每五个病人中一人有副作用

但是,gleevec也有其潜在的严重副作用,每五个病人当中,就有一人发生出血之类的严重副作用,须要改变分量或暂停服用药物,至今仍未有人因副作用而身亡.

由于这个药物相当新,一些癌症专家也对它的长远功效置疑.gleevec究竟是真的能治疗癌症,还是只不过让病情延迟恶化罢了?gleevec能够控制癌症细胞多久?为何有的病人服用后会无效?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人员一一发觉.

gleevec价格可不便宜,每个月的分量就需要2000至2400美元.为了协助贫穷的病人,发明gleevec的novartis药剂公司计划为那些年薪低于4万3000元的病人提供免费药物,那些年薪低于20万元或没有医药保险的病人也可以获得津贴.

虽然gleevec对于治疗多种癌症仍未有帮助,但是这项发明对从事分子生物药物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一支有力的强心针.只要有朝一日,人类能找出各种癌症细胞中的异常蛋白质,和对抗这些蛋白质的药物,所有癌症都变得能够治疗了.
标签:
看了又看
  • 支架后,注意面对五大问题

    支架后,注意面对五大问题

    近几年,心脏支架越来越成了老百姓熟悉的一个词汇。对于患有严重冠心病,甚至危及生命的患者,支架能快速把狭窄闭塞的血管打开,使得血流恢复,让心脏继续正常工作。然而,许多患者认为放入支架后无需其他后续治疗,...

    白血病
    2017年04月13日
  • 防辐射服真管用么?5款热销孕妇防辐射服测评

    防辐射服真管用么?5款热销孕妇防辐射服测评

    去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迎来一波生育高峰。不少准妈妈都喜欢穿上防辐射服,希望减少电磁辐射对身体和宝宝的影响。不过防辐射服是否有效,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本报消费评审团栏目近日买来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几种防辐射...

    白血病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