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金秋,大学校园迎来五湖四海的新生,本应是怀揣梦想、朝气蓬勃开启新征程的时刻,然而,心理抑郁和焦虑却如影随形,在这群年轻人中悄然蔓延。
初入大学,环境的巨变首当其冲。离开了熟悉且舒适的家,告别了高中时亲密无间的朋友,来到陌生城市、陌生校园,周围都是操着不同口音、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面孔。宿舍生活成了第一道难关,来自各地的作息差异、卫生习惯分歧,让不少新生倍感困扰,又不知如何沟通解决,只能默默忍受,内心孤独感与日俱增。像有的同学习惯了早睡早起,却遇上室友熬夜打游戏、大声喧哗,冲突矛盾在寂静深夜被无限放大,睡眠不足致使情绪愈发低落。
学业压力也如巨石压顶。大学课程不再像高中有老师步步紧盯,自学成为关键。繁重的专业课程、快速的教学进度,稍不留神就跟不上节奏。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多、跨度大,课后作业、小组项目纷至沓来,还要面临各类考试、竞赛。曾经在家乡是学霸的学生,在这里可能因竞争失利而一蹶不振,怀疑自己能力;基础薄弱些的,更是望着堆积如山的学习任务,心生焦虑,害怕挂科、怕辜负家人期望,陷入自我否定漩涡。
社交恐惧同样缠绕着新生。面对丰富多彩却又陌生的社团活动、班级聚会,有人跃跃欲试,有人却望而却步。担心自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融入不了集体;害怕主动搭话遭冷遇,被贴上“奇葩”标签。在人才济济的校园,对比他人能歌善舞、才华横溢,自卑感油然而生,逐渐封闭自己,拒绝社交机会,进一步加剧内心抑郁情绪。
未来迷茫更是挥之不去的阴霾。高中时目标明确——考大学,而踏入大学校门,就业、考研、出国等选择摆在眼前,却不知哪条路适合自己。看着师兄师姐毕业季忙碌身影,听闻就业市场严峻形势,新生们对未来职业规划毫无头绪,专业不喜欢又不知何去何从,前行方向迷失,彷徨无助,焦虑感如影随形。
不过,困境之中亦有曙光。学校深知新生心理问题,纷纷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倾诉出口与专业指导;班导师、辅导员也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开展班会、团建,增进同学情谊,营造温暖集体氛围。新生自身也应积极调适,勇敢迈出舒适区,主动社交、探索兴趣;合理规划学业,制定小目标逐步推进;多参与实践,明晰未来方向。
大学新生的心理抑郁和焦虑虽棘手,但并非不可战胜。各方携手,助力他们穿越这段心理隧道,定能让青春在阳光下绽放绚烂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