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坚实的后盾,然而一些不经意间的“NG”举动,却如同隐藏的暗礁,极易让孩子陷入焦虑的漩涡,阻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过度施压,让孩子喘不过气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从周一到周日,孩子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比如,有的孩子除了完成学校繁重的课业,放学后还得奔赴奥数班、英语提高班,周末又被钢琴、绘画等兴趣班占据,几乎没有喘息玩耍的时间。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精神时刻紧绷,生怕辜负家长期望,考试稍有失利或者在某个才艺方面进步缓慢,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与焦虑之中,担心被父母责备,对未来也充满迷茫与恐惧。
二、过度保护,剥夺孩子应对能力
有些家长把孩子照顾得太过周全,事事包办代替。孩子上学帮忙整理书包、遇到问题立刻出面解决,哪怕孩子只是和小伙伴发生小摩擦,也急着替孩子出头。这看似是爱,实则让孩子失去了锻炼机会。当孩子离开家,独自面对校园生活或者社会交往时,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显得手足无措。例如,寄宿学校的孩子,因为在家从未自己洗过衣服、安排过作息,到了学校生活一团糟,又不敢跟家人倾诉,只能默默焦虑,担心被同学嘲笑,久而久之,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三、负面评价,打击孩子自信心
部分家长习惯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孩子,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孩子考试没考好,不是耐心分析原因,而是斥责“怎么这么笨,别人都能考好,就你不行”;孩子参加比赛失利,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真没用,练了这么久还不行”。这种频繁的负面评价像一把把利刃,一点点割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会开始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在做任何事前都先害怕失败,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甚至可能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新事物,错过成长的机会。
四、情绪失控,影响孩子心境
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情绪状态对孩子影响极大。如果家长经常在家里发脾气、争吵,孩子生活在这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内心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比如父母因为工作不顺心,回家后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孩子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动父母的“逆鳞”,时刻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敏感多疑,心理上总是笼罩着一层焦虑的阴霾,可能影响到学习状态和人际交往,变得孤僻、胆小。
家长的这些“NG”行为,就像一道道枷锁束缚着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路上背负着沉重的焦虑前行。只有家长及时察觉并改正这些问题,给予孩子宽松、支持、鼓励的成长环境,才能助力孩子摆脱焦虑,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