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的舞台上,多动症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搅乱了孩子与家庭的平静。家长们心急如焚,满心期待着它能如过云雨般自行消散,于是常发问:“多动症一般几岁会自愈?”儿科医生兰墨赭为我们拨开迷雾,剖析其中关键。
多动症,医学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以及冲动行事。患儿仿若被困在身体的“小困兽”,课堂上难以安坐,眼睛虽望向黑板,心思却早已飘向窗外;做作业时小动作不断,橡皮擦、铅笔都能变成玩具,拖沓至深夜;与人交谈或游戏,常未听完规则就冲动回应,秩序感全无。
从医学研究与临床案例来看,多动症并非单纯等待就能自愈的病症。部分家长误以为孩子长大后,多动行为自然消失就是自愈,实则不然。随着年龄增长,大脑持续发育,部分患儿在青春期后期,约16 - 18岁时,多动、冲动等外显症状可能减轻,如同汹涌河流渐趋平缓,能相对安静地参与课堂、完成简单任务,这是身体发育带来的行为“约束”。然而,注意力缺陷这一根源问题往往隐匿残留,像潜伏的暗流,持续影响学业、职业与社交。
为何会有这种假象般的“改善”?青春期身体激素变化、大脑前额叶皮质逐渐成熟,使得自我克制有一定提升,孩子能更好伪装或控制行为,但深层的注意力聚焦、信息处理能力依旧滞后。例如,青年多动症患者在大学课堂,看似端坐听讲,实则思绪常涣散,笔记遗漏关键,考试因粗心失分严重;步入职场,面对复杂流程、冗长报告,难以沉浸专注,工作效率低于常人。
真正决定多动症是否“痊愈”的关键在于干预。早期且持续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学龄前发现多动倾向,及时借助行为疗法,如亲子互动训练,家长学习正向激励技巧,孩子完成小任务给予表扬奖励,强化专注行为;感统训练帮助协调身心,平衡失调感官输入。入学后,结合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等药物能在神经层面调节递质失衡,助力孩子集中注意力,稳固学习习惯。心理治疗同步跟上,化解孩子因病症产生的自卑、焦虑,重塑自信社交模式。
兰墨赭医生强调,多动症无确切自愈年龄节点,把希望寄托于年龄增长而放任不管,可能错失黄金干预期,让孩子在成长路上荆棘密布。家长、老师与医生携手,依据个体差异定制干预方案,用耐心与专业引领孩子突围,才能让多动症患儿走向真正康复,拥抱从容人生。